环球关注:苏州:不负青山,向美而行

2023-06-05 14:36:42 来源:小苏侃江南

苏州:不负青山,向美而行

在天然“氧吧”常熟南湖省级湿地公园内游湖观鸟,西山岛上听黑短脚鹎“喵喵”叫,前往上方山森林步道徒步、呼吸新鲜空气,“微笑天使”江豚时隔数十年再现长江张家港、太仓段……初夏苏州,打开苏城地图,鱼鸟共生,山清水秀,美景俯拾皆是。

在全市GDP实现2.4万亿元同时,苏州以“探路者”的姿态和“挑大梁”的自觉,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交出了一份抢眼答卷:2022年,市区PM2.5年均浓度28微克/立方米,连续两年达到国家空气质量二级标准,优良天数比率达到81.4%;国省考断面水质全部达标、长江干流及主要通江河道水质全部达Ⅲ类以上、自然湿地保护率超过70%、太湖连续15年安全度夏;全市生态质量达到三类标准。

有了“好风景”,才能兴起“强经济”。高水平生态环境,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涵之一。苏州市生态环境局局长金春林表示,苏州生态环境系统将坚定坚持高水平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协同并进,坚持抓大事、抓创新、抓项目、抓落实,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更高标准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更高水平做好“水、碳、绿”三篇文章,更富底气唱响新时代的“太湖美”之歌,大力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奋力打造美丽中国先行示范。


(相关资料图)

倾心呵护“四角山水”生态格局

“苏州的水真的好清,但人也真的多!”“平江河竟然可以一眼望到底!”最近,一打开社交平台,总能刷到游客被苏州拙政园、平江路附近的河道水质“圈粉”的帖子。枕河而居、因水成市,许多游客都奔着“人家尽枕河”而来。

水清、岸绿、景美,给慕名而来的人们留下了好印象,也表明苏州多年来花大力气“治水”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早在2018年,苏州就对平江河、新桥河等河道进行干河清淤,与此同时,把清水引到河道,使整体水质更加清澈。当河道水体透明度较低、水质较差时,可通过调节进入平江河及其他支浜的清水流量,来对河道进行轮番换水。在平江历史街区的9条河道内,种植了沉水植物、挺水植物,依靠它们的吸附性来净化水质。这些年来,通过一系列清淤贯通、活水自流、水源保障、控源截污、尾水湿地和河道水下森林等工程措施,苏州城区河道水质得到了持续改善,河道水体水质常年维持在Ⅲ类左右。

为衔接国家长江流域水生态监测与评价工作要求,掌握苏州河湖水生态质量现状,苏州市生态环境局组织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等专业技术团队,自2022年7月启动苏州市主要河湖水生态监测与评价工作。评估报告显示,全市河湖水生态环境质量总体为良好,常熟市、吴中区和苏州工业园区河湖“最健康”。

“100个评价点位中,8%为优秀,79%为良好,13%为中等,水生态健康状况总体较好。”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教授徐力刚说,技术人员共鉴定河湖浮游植物206种、浮游动物57种、着生藻类161种、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89种、水生植物46种、鱼类52种,部分河湖浮游植物、浮游动物、着生藻类和大型底栖动物种类主要优势种为富营养化和有机污染指示种,表明存在富营养化和有机污染风险。

摸清家底,是为了更好呵护苏州的“四角山水”。“四角山水”的格局,包含了苏州周边主要的山水、林田、湖草等生态要素。苏州的山并不高,但山因水而俊秀,水因山而清朗。据统计,苏州共有大小不等的山体145个,其中吴中区以81个居于首位。穹窿山、灵岩山、大阳山、树山、上方山、虞山……山水相亲,积淀出苏州精致靓丽的生态底色和底蕴厚重的人文风情。当前,苏州还在编制山体保护规划,实施山体全面保护工程,深度维护和夯实苏州江南水乡生态本底。

金春林表示,坚持走生态绿色发展之路,保护好苏州这方优水乐土和江南水乡特色是苏州生态环保人的重大责任,我们将切实统筹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做实“一湖一策”“一山一策”的绣花功夫,从大局、全局、全域出发,加强生态保护与修复,深层次、系统化、贴地式研究推进生态系统保护与建设,以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构建牢固生态屏障,夯实生态安全根基。

倾情守护新时代“太湖美”

近日,《中国县域/市辖区生态系统生产总值研究报告2023》发布,吴中区蝉联市辖区百强榜榜首。生态系统生产总值是衡量生态系统为人类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的价值,包括维持人类生命的食物、淡水等物质产品价值,维持生态系统运行的调节服务价值,及满足休闲游憩功能的文化服务价值。

对吴中区来说,这项荣誉实至名归。这里自然资源得天独厚,被誉为太湖最美的地方,生态红线保护区域在全市占比超80%。保护好太湖生态系统,是吴中和苏州义不容辞的责任。

经过多年努力,太湖水环境改善明显,但环太湖地区农业农村面源污染成为太湖水质提升改善的制约因素。吴中区金庭镇拥有山地地形特征,农村面源污染如不能完全收集和处理,就会汇入消夏江、流入太湖,对太湖水环境质量造成影响。

对此,苏州开展建设了消夏湾生态安全缓冲区,建设“三道湿地”,第一道雨污水截留湿地进行面源污染的拦截和收集,第二道强化型垂直流湿地强化生物处理过程,第三道浅滩湿地作为净化补充,同时增强生物多样性,是生命滋养的过程。

眼下,消夏湾片区“三道湿地”将夹杂化肥农药的雨水净化,净化后以优于地表Ⅲ类水的出水又回用于农业生产,实现水资源循环利用。通过打造山水林田湖草的系统性治理,消夏湾缓冲区每年可削减流入太湖的总氮8.7吨、总磷0.87吨。

目光转至太湖的另一边,苏州高新区金墅港“水下森林”也正在提升保护太湖生态系统。金墅港水源地是太湖饮用水源地之一。苏州实施金墅港退圩还湖项目,利用水下种植的阔叶眼子菜、穗状狐尾藻、苦草等沉水植物,吸收水中的氮磷等富营养成分,利用水草构建起一片“水下森林”,从而提高水的自净能力。

金墅水源地生态修复相关负责人介绍,他们在水中构建立体的生态环境体系,包括种水草和水生动植物、浮游植物,并进行监测,形成立体的生态。如此一来,岸上与湖中就联合构筑起了一个能长期共存的复合型、多层次植物群落,有效保护了水质安全。

从向太湖要产出要收益,转变为退圩还湖、恢复生态,给太湖以休养生息的空间,是苏州贯彻生态优先理念的最佳注脚。2022年,太湖苏州水域水质稳中趋好,东部湖区水质稳定达到Ⅲ类标准,是太湖水质最好的区域,主要入湖河道望虞河水质优于省控目标1个类别,80个重点断面水质优Ⅱ比例达66.3%,全省第一,13个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全部稳定达标,连续15年实现安全度夏。

倾力建设“无废城市”

“无废”,不是没有固体废物产生,而是通过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持续推进固体废物源头减量和资源化利用,最大限度减少填埋量,将固体废物环境影响降至最低的城市发展模式。

日前,苏州入选“十四五”时期“无废城市”建设名单。无废城市建设包含相应的发展理念,着眼于固体废物从产生到消解的一系列过程,对苏州这座工业大市有着现实启迪意义。

怎样建设“无废城市”?在《苏州市“十四五”时期“无废城市”建设实施方案》中给出了清晰的路径:在一般工业固废方面,推进“无废”绿色制造,加强工业固废循环利用;生活源固废方面,倡导绿色生活,深化生活源固体废物精细治理;建筑垃圾方面,推广“无废”绿色建造,规范建筑垃圾分类消纳;农业固废方面,发展绿色农业,促进农业固体废物收储利用等。

走进永钢集团,就被眼前的“花园式工厂”吸引,厂内绿植围裹,生机盎然的背后是企业对绿色生产的孜孜以求。在转底炉车间,转底炉生产线的投用,让钢铁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粉尘、泥污等再回收利用,实现“固废不出厂”。“整个工艺流程不新增固废、无污水排放,全部实现循环利用,粉尘排放量均达超低排放标准。”绿普资源经理钱丽英介绍,车间通过BIM三维建模技术、5G技术、VR等手段,实现了“无人化生产”和“智能化管控”。

不单单是企业建设了省内首个“危险废物智能监管平台”,打造上下游企业的固体废物循环利用“无废”链条,建立区域一般工业固废集中收集分拣中心,工业固体废物冶炼渣“变废为宝”成为个性化定制的特定建筑物和路面砖……启动“无废城市”建设以来,苏州将“无废城市”建设理念贯彻到生活生产的每个环节,并形成了一定的经验和成果。

比如,苏州加强工业固体废物资源化利用,根据产业结构特点,指导全市工业固废产生量最大的沙钢集团试点建设“无废集团”。强化危险废物全过程风险管控,新建废盐、含铜废物综合利用等项目,建成9家集中收集单位;督促2万余家企业纳入危险废物全生命周期监控系统,落实按包装扫码转移等信息化精细管理要求;提档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完成张家港和太仓生活垃圾焚烧设施建设。苏州厨余垃圾分出率40%,生活源其他垃圾同比下降8.3%,并入选联合国人居署智慧减废城市项目优秀案例。

固体废物污染防治一头连着减污,一头连着降碳。“无废城市”建设既是系统解决固体废物问题的综合途径,也是推动城市绿色低碳发展的途径。2022年,苏州危险废物产生强度较“十三五”末降低16%,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超95%,大宗固废综合利用基地建设经验获国家发改委认可。当前,苏州还努力探索打造“无废工厂”“无废供应链”,积极打造行业固废治理示范。

站上新起点,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想象的苏州,正在彰显锦绣江南鱼米之乡独特的魅力,向我们款款而来。

来源:新华日报

标签:

为您推荐

新闻快讯